41岁的师红兰与38岁的周玉兰,在新的岗位上体会到体面工作与尊严生活。不久前的一天下午,在苏北盐城建湖光达照明公司胶管车间的操作台前,这两位女工向记者回忆此前近10年在花炮厂工作的种种“惊心动魄”时,还不禁会有偶尔双手捂眼的“条件反射”。
“刚来这时,有什么声响,我们便会向外狂奔。”在最青春的年华,迫于生计的她俩,都曾在花炮厂做过最危险的“死亡工序”摇火药弹,用酒精将黑火药濡湿,揉成团状,人工填进手摇弹子机,匀力摇出火药丸……“摇着摇着,火药温度升高,或手一重,就炸。”她俩还算幸运,但也亲历了多起爆炸事故,目睹工友瞬间离去或受伤致残。
对如今重新择业,她俩自喻“从糠箩跳到米箩”。交谈间,娴熟地拿起节能灯泡,稳住铜丝,注入乳胶,放进纸篓,循环往复。“工资计件,完成一个只要几秒,月薪能有2000元,还有三险一金。如今只用心不担心,不会再有在花炮厂干活那种担心和惊恐。”
新职业不仅改善了家庭条件,也带给了她们正常平和的工作和生活。如今,谈及新工作给她们带来的“第一次”两人眉飞色舞:第一次穿高跟鞋上班花炮厂谨防摩擦起电而禁穿高跟鞋,女工只好穿平底布鞋;第一次不让亲人为其安全操心花炮厂禁带手机,可每有厂区传来爆炸声,父母、丈夫和子女总会在第一时间奔到厂里;第一次“清凉过夏”花炮车间不能使用电扇,夏天都得“熬过来”,如今标准厂房都配有中央空调、电扇和台灯……
“今昔对比一天讲不完。”建湖全县关停花炮厂的战略给制炮人带来处境大逆转的,远不只是师红兰与周玉兰:彼时建湖几乎所有家庭都有成员或亲友在花炮厂工作,绵延300年的造炮历史、头戴“全国三大花炮基地”的名头,民间却隐藏着诸多痛苦的记忆。近几年,痛定思痛的建湖县力推经济转型和观念转轨叫什么“之乡”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人与产业和谐共生、珍视生命,起码让百姓免于“听响就跑”的恐惧:既要财富,更要幸福。
尽管花炮生产事故频发,但毕竟花炮属高利税产品,本世纪初,花炮税收占到建湖财政收入近三分之一,2001年纳税十强企业中,7家是花炮厂……更何况,要让“花炮之乡”头衔断送在自己任上,在任领导难免纠结。“长痛不如短痛!”副县长陈巍亮告诉记者,宁可牺牲不菲利税,也要打造“百年绿色产业”,建湖的这一抉择在3年前一次重大花炮伤亡事故后一锤定音:决定于两年内关停并转全县所有11家花炮厂。
“禁炮”并非孤注一掷。事实上,在花炮企业日渐式微的近10年,建湖几个优势产业悄然成长壮大。本着“县域经济竞争最终是民生利益竞争”的理念,建湖将原来花炮、化工、农药等6大支柱产业,逐步聚焦为石油机械装备和节能灯具两大优势支柱产业,生物工程和航天航空材料两大新兴产业,全县经济结构变轻、变高、变绿。
11家花炮厂如何就地转产?数千职工又如何安置?一厂一策,对口帮扶:占据行业鳌头的建湖花炮实业公司转身文化产业,从事大型焰火燃放活动的策划及高端产品的设计、外包,有8家企业转行投资机械、新能源等项目。不到两年,花炮业存量资产和工人大多被全县石油机械装备和节能灯具企业并购、重组和安置消化,实现花炮产业转型“软着陆”。
昔日占据大量土地的花炮厂故地,不再有花炮光亮的闪烁,却“迎来更大的发光”:3年前曾发生致3死4伤重大爆炸事故的高作镇盛泰花炮厂,占地50多亩的厂房已拆除平整完毕。73岁的门卫张仁兵告诉记者,地被上海一企业买去,即将投1.2亿生产节能灯具,仍旧邀请他“守大门”。
“我在花炮厂当门卫大半生,天天像睡在火药桶上。以后就可伸直腿睡舒心觉!”目前,在建湖经济开发区,单节能光源领域就有亚明、光达、诚赢、佳丽等4家上海转移过来的行业翘楚。
丧失了一个特色产业和殊荣,是缺憾吗?陈巍亮认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丢弃一张“老名片”,建湖产业已赢得两张全国驰名的“新名片”:一是“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今年产值可破150亿元;二是“中国节能电光源制造基地”,今年产值可望过百亿元。
建湖花炮实业公司董事长陶东军说:“我们只做高端。国内外大型庆典,建湖花炮不会缺席。”据介绍,“建湖花炮制作工艺”已被命名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陶东军是唯一传人,并跻身8位“全国大型焰火燃放专家组观察员”之一,负责编写行业教材。以他为首的团队拥有行业最高资质,业务范围包括花炮制造、花炮贸易、产品开发、焰火晚会策划、焰火图案设计和焰火音乐编程等。
“花炮之乡”渐成过去,喜悦与满足却洋溢在每个曾是花炮女工的笑脸上。曾经“一有事故飞驰赶往”的建湖县安监局副局长颜正华不无感慨:“同是活着,活出大不同,她们的笑脸或是建湖科学发展的"最亮名片"。”